鳥飛 / 輕柔溫煦之風 / 學習怎樣學習 / 或者其他… / 是為習習

Friday, December 3, 2004

清心--記巴士所見

一位父親提著孩子的背包,歪歪斜斜的步進車廂,孩子跟在後面。把兩個孩子塞進座位裡、安頓好後,自己才在他們的對座坐下來,翻開手上的書,埋首閱讀。
孩子們是一對很靈的兄妹。妹妹蓄著短髮、碎碎的留海伏在額上,配上一雙精靈的大眼睛,細緻的五官,和透出嫩粉紅的兩頰,可愛得沒話說。她身上穿著幼稚園的冬季校服,看不清是哪所學校,所以也就不知道是誰的鬼主意,竟叫這麼天真的孩子穿上襯衫結領帶,外套深灰色粗帶背心裙子。不過在這套正經八百的制服襯托下,才叫她顯得格外可愛。哥哥大概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吧,也穿著校服,外套運動風衣,蓄著自然的短髮,一副天真醒目孩子的模樣。照顧妹妹的責任,也就從閱讀中的父親身上滑落到哥哥的肩上。其實也沒有什麼,妹妹不過靠在哥哥的肩上,看著哥哥手上的萬變咭。「你猜我最喜歡哪一張?」哥哥說,眼睛一直釘著手裡把玩著的紙咭。「嗯…」妹妹伸出小手來指了指其中的一張,「這個!」「不啦!我最喜歡這個。」一邊說,哥哥一邊輕輕的擁抱一下妹妹,親了親。又回復原來的姿態,把玩著紙咭。「你猜我最喜歡哪一張?」再問一遍。「我啦!」妹妹以手指指了指自己,不尷尬也不面紅,反而是一臉「這次我知道啦」的樣子。「不啦!是這個。」一邊說,哥哥一邊用手碰碰妹妹的臉蛋。「分給我玩。」妹妹說。「不。」哥哥把身子連手裡的咭一起別過去。不過,他立刻就轉回來「好啦!給你…這個…和…這個…」慢慢的,挑一張接一張,給妹妹。
這麼一對可愛的兄妹,這麼一幕溫馨的情境,溫暖了我的心。只是,你猜他們的爸爸在幹嗎?他一直的埋首在書中,連一眼也沒看過他們。我想他是連耳朵也關上了的,孩子們叫他,問了好幾遍同一個問題,他才在喉中老大不願意的發出一個音節,眼睛卻依然釘在書本上。
還是孩子們最清心,愛你不愛你可以坦坦白白的說,簡簡單單的親親抱抱。
只是,我開始擔心那位小哥哥。不消幾年,他就會從父親中、朋輩間學會把感情收藏起來,也因為學會了男女有別而不再擁抱妹妹。然後,他忘記了小時候的自己,忘記了如何表現情感、如何表達喜怒哀樂,帶著滿身已經麻木了的傷痛,成為社會上認可的大人,好像他的父親一般的大人。

Wednesday, December 1, 2004

為何詠香江?

ps 雜誌第25期
"設私計物 design object .design you" 專欄

為何詠香江?

「……香港,一個國際商業貿易中心,一扇貫通中國與世界的大門,一個與時並進的大都會,宏偉的建築,見證香港的繁榮興盛。香港位處亞洲的中心,遊客來自世界各地。香港人用智慧,及創造才華,再加上勇氣、魄力,和奉獻精神,建設這個城市,畫出美麗的圖畫,我們以這裏為家。我們不斷向前邁進,憑著決心和毅力,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建基立業,追求的是穩定、自由,和幸福的家。香港不斷創新、繁榮、進步。香港的年青一代,有遠見,胸襟廣闊,是我們的將來。他們靈感澎湃,朝氣勃勃,充滿活力。……翹首眺望、幻彩照耀、前途一片光明!」
~幻彩詠香江旁述


今年年頭,香港旅遊事務署推出「幻彩詠香江」這個多媒體燈光音樂匯演時,你大概也有湊湊熱鬧,就是沒有跑到尖沙咀海旁跟海外遊客國內同胞一同欣賞這個為時十八分鐘的多媒體燈光音樂匯演,也有在電視或報章上看過有關的報導。

不過,這個匯演中描繪的香港,熟悉卻遙遠。
熟悉,因我們從小到大,就由課本、新聞報導、報章雜誌、廣告中讀到看到,從政府官員老師家長朋友口中聽到,香港就是這麼一個國際商業大都會。
遙遠,因這不是許多香港人的自身經歷。你或許是那幸運的一群:在中環上班、位居要職、辦公室或/和家中的落地玻璃外有一片廣闊的維多利亞港景色,你直接見証了香港的繁榮興盛。但有多少香港人能位處香港的經濟中心,經驗這個「國際商業貿易中心」?可別忘了香港的另一些人,他們居於香港破落的舊區或遠離商業中心的新市鎮,天天從早工作到晚,為香港的繁榮出一分力。可是,他們或許連走到城市中心欣賞這個歌頌香港的免費燈光匯演的餘暇/餘錢都沒有。當然,這個匯演也沒有打算表彰他們。參與這匯演的十八幢大廈
[1],都坐落於中環、金鐘及灣仔海旁,而其中十四幢是商廈。不言而喻,這匯演歌頌的香港,是香港中的香港,是香港的金融商業經濟中心,維多利亞港沿岸的那一小片地方。還是這個匯演的名字改得好:「幻彩詠香江」,名正而言順,它要詠的,就是這香「江」。

當然,這匯演既然由旅遊事務署製作,自然是個旅遊項目。但請別少看「旅遊」跟香港人自身的關係,以為不過是個「旅遊項目」,不用如此認真對待它的意涵,橫直遊客們看過聽過就會忘掉。各種旅遊項目的成效和為遊客帶來一個怎麼樣的香港形象,筆者可沒有這方面的研究資料。但,肯定的是,如果說推動旅遊業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遊客振興本土經濟,那構建/重組文化身份認同肯定是旅遊業最大的副產品。現今香港已不能以價廉物美的購物天堂吸引遊客,一來,香港賣的東西已不再價廉;二來,不少旅客,尤其是海外旅客,已不再滿足於購物,他們希望短暫逃離自己的地方,來到異地領略別人的文化和生活。政府亦「積極回應市場需要」,包裝自己,製造/重構我城的文化和身份。只是,若我們不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誤解,怎能對遊客介紹我是誰?是以,旅遊業就如一面鏡子,我們如何在遊客面前表現自己、宣傳自己,反映我們如何認知自己、我們以什麼自豪。「幻彩詠香江」就是在遊客面前sell維港美景和香港商貿的繁榮,這就是我們,至少是政府希望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十分吊詭。正如前述,能處於中環、金鐘及灣仔等商業貿易中心地區經歷那繁榮的,畢竟只有少數人,但維港沿岸的這一小片地方,為何竟能成為全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根據?或者換一個問法,維港沿岸到底包含了什麼叫大家都認同的香港身份價值?

維港沿岸決計不只是一片土地。維港所包含的,是香港的成功故事
[2]。正如在「幻彩詠香江」中,它的旁白不只訴說維港景色之美,它更說明了香港的精神,香港人成功的故事 (請參看本文文首的引文) 。把維港跟香港歷史及香港人的成功故事連合起來的論述比比皆是,而大概都是這個調子:「香港以前不過係一個小漁村,但係喺香港人嘅艱苦努力之下,香港慢慢變成一個國際大都會」。我想大家都必定聽過吧!而當中最具體和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匯豐銀行的漁夫廣告[3],雖然已是八年前的廣告,但現在看來仍一點也不舊:廣告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老漁夫,他經歷了溫黛、制水和六一八水災等天災,但抱著人定勝天的信念,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功渡過逆境。

這些香港成功故事,早已成為香港的主流論述,甚至乎是香港的神話,大家不用多加思考,早已或多或少的接收進腦中心中。而這些故事又的確容易叫人對號入坐。它們都是去政治性和社會性的,把難啃的背景消去;又把香港少數人的成功、和香港於經濟方面的成功,轉化成單純的、每個人自己的努力和成功。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不少人都有自己努力適應香港、艱苦奮鬥的故事。而又正因為是一個移民城市和殖民地,香港人本身沒有什麼文化傳統,英國統治者亦不會為殖民地人民保留/構建什麼文化傳統。加上香港與中國和英國的特殊關係,我們說自己是英國人也不對,是中國人也好像不對頭,是香港人嘛,又似乎差點什麼的,總的來說就是沒有根。而這些香港故事就正正為香港提供了一個源頭,好像中國人源自黃河流域一樣,我們源自維港海岸。有了維港,香港人就好像有根、有源、有家、有鄉,心有所安。維港沿岸除了國際商貿中心,亦是香港人的價值所在,香港人之所以為香港人,香港人的精神,都來自這裡。

今晚八時,你抬頭又會看見一束束的光照向夜空,在訴說著香港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參與「幻彩詠香江」的十八幢大廈為:中銀大廈、中環廣場、長江集團中心、夏慤大廈、香港大會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匯豐總行大廈、怡和大廈、美國萬通大廈、交易廣場第一座、交易廣場第二座、國際金融中心一期、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金鐘道政府合署、新鴻基中心、中環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和香港演藝學院。

[2]在這裡用「故事」而非「歷史」,是因為這些故事非歷史的全部,近年就有不少學者提出不同方面的史觀,恕不在此細表。有興趣之讀者可參閱《香港史新編》(三聯書店)、《歷史的沉重》(牛津大學)等書。

[3] 馬傑偉曾於《香港記憶》(次文化堂) 一書中對這廣告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