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飛 / 輕柔溫煦之風 / 學習怎樣學習 / 或者其他… / 是為習習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旅滬無聊筆記之五——陌生人的善意

其一。去程航班延誤,未能在預定時限到酒店,需致電通知。我並無當地電話號碼,不欲打昂貴長途電話,就要開口問人借電話。在地鐵站等車期間,旁邊來了一對拿著提琴的父子,我向該父說明借電話的原因,他要我拿出旅店的電話號碼並為我撥出,接聽確認是該旅店後,就把電話遞給我。然後有車,他與兒子徑自上車。咦?我還拿著他的電話在跟旅店談耶!如果我不上車,車門一關,那麼他的手機不就…這是對我這個陌生人多大的信任呀!當然,我是跟在他倆後頭上車,並把手機還他,我說非常感謝,他很英氣地回「沒事」。

其二。我拉著行李去搭地鐵。上海的地鐵不如香港,下去的部分只有樓梯而無扶手電梯,升降機更是隱蔽到看不見,並且需要工作人員來特別操作。是的,是我不好,沒有預先去了解情況的同時又買了書,行李這麼重我是抬不下樓梯的了。在地鐵站口我問了警衛先生,他指我過馬路去找升降機,但是過馬路後東張西望,又在路上問了幾個人,給指得團團轉,反覆走在路上,升降機還是看不見,又拉著行李回到只有樓梯下去的地鐵入口。「我還是找不到…」「沒找到呀,來,我帶你…還是不好了,我幫你拿下去就是。」「重耶!」「沒事。」他就一口氣給我把行李拿下兩大段樓梯到入口層。不斷說感謝,還是得到英氣地揚手回應說「沒事」。

其三。旅程中不免俗地去了豫園,去豫園則不免俗地去南翔小籠包店。地下外賣部是長長的人龍,選擇去一樓坐下來吃,還是免不了要等座位。等位無聊,就跟旁邊的先生攀談起來。沒想到對方竟是本地人,做廣告的,午休自己一人過來吃午餐。我從他口中了解更多上海人如何看自己居住的城巿,而且他還推介我去不同的地方。「我今天下午要開會不能陪你,但是明天的話我可以帶你去濱江大道。」可惜我是在旅程倒數第二天才遇見他,最後一天我留了給上海博物館,濱江大道沒去得成。但是,那是多大的善意,才能提出為一個剛認識的旅人當免費嚮導啊!後來他更發訊息來關心我是否已平安回港。

其四。在地鐵往機場的路上。上海的地鐵基本上都是常滿,都沒空位的,拉著行李的待遇當然一樣。站著站著,一位坐著的女子揚手叫我,原來她往旁邊擠了擠,擠出一個大槪能容納我屁股的空間,請我過去坐。當然是不太舒適,但她願意為了一個站著的陌生人犠牲/分享自己的舒適,非常感恩。後來換車,我也有位子了,我再次看到她擠出位置給一小孩。 (關於地鐵,順帶一提,旅程中我親眼看見一父親叮囑其小女兒不要在車廂裡吃東西,要把食物袋好、拎著,離開後才能吃。跟在香港看見的內地自由行完全兩樣。)

這篇應是旅滬無聊筆記的最後一篇(是的,還有正經的要寫),書寫時心情非常沉重:人大定出的普選決定草案,指鹿為馬,根本毫無普選可言,簡直是在宣告已無商量餘地,間接啟動佔中;同時可預見本土右派將更民粹,進一步地劃分敵我、抹黑大陸人。在旅程之中遇見的這些良善之人,是要提醒我把國家與個人分開,把個人劣行與其國族分開。當權者要壓迫民主發展,並不是全國人民要與你為敵,部分自由行的不當行為,亦非代表中國人皆是如此。

我們必須時時認清,我們反對的是獨裁霸權,我們討厭的是不文明的行為,而非糾纏在兩地(或在香港的不同信念的)人民之間的泥漿摔角中。

在風雨飄搖之日,書此為記。

Tuesday, August 26, 2014

旅滬無聊筆記之四——平衡時空

Photo

看見這張相片,說一個故事吧!
相中的阿姨是在小鎮上聘請回來協助教我們織布的。她們年少的時候,織布就是生存所必要。
我們在弄的小織布機並不是阿姨們慣用的,她就閒閒的坐在一邊看我們弄。

「你們一起的嗎?」
「?」我。
「你們之前是認識的嗎?一起來的嗎?」
「沒有,我們每個同學都是不認識的。來到這裡上課才認識的。」

「啊,你怎麼來學這個?這個都是小姑娘做的啊~」阿姨轉移目標,問我的好組員。
「…」
見空氣凝結,趕緊給組員解團。「他是做夏布生意的,他要知道布是怎樣織的,所以來學這個啊~」
其實,就算只是興趣也沒關係吧。老師在課上給我們看圖片,原來這世界上,有些文化從來就是男子來做編織的。性別定型只是文化使然,而非必然。

但阿姨們對我的關懷未完。最後一天,在她們再次問過我從哪裡來,怎樣知道這個課後,就來一個告別關心:
「有男朋友了沒?」
「沒有呀~」
「要交個男朋友啦。要結婚啊。」
「啊!這在香港沒所謂的呀!找到喜歡的就結緍吧~ 沒有也沒關係的。」(除了農曆新年那幾天,要去給那些姨媽姑爹拜年時)
「要結婚的!要生個孩子嘛!」
「帶小孩子不是很辛苦嘛?」
「不辛苦的。好玩的!玩著唄~」
「那麼阿姨有孩子嗎?」
「有呀。有兩個。」
Ok you win! 親手帶大兩個孩子的辛勞,竟然以「玩著唄~」來形容。好吧,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再考慮一下吧哈哈。

她們除了活活的記載著織布之法,亦是過去社會觀念的載體。我與她們活在平衡時空,竟在課上相遇。以人類學田野觀察之心境與她們相交,倒覺有趣。阿姨們生活簡單、規律,又樂在加諸她們身上的社會觀念之中,看似幸福。願她們在這世代依然活得快樂自在。

Friday, August 22, 2014

旅滬無聊筆記之三——年齡的衝擊

是命中注定要由上海來給我年齡的衝擊嗎?

首次去上海是唸大學本科時的study trip,那時在水鄉,帶著孩子的大媽們教孩子叫我和同學們「阿姨」!阿姨?我那時才20歲耶!我這就老去了嗎?晴天霹靂啊!

而今次竟又有很大反差:走到哪裡,哪裡都稱呼你「姑娘」,甚至「小姑娘」。我正在狐疑「姑娘」是不是等於英語"Miss"的用法、「小姑娘」或許等於「小姐」的時候,竟給我聽見一個店員在跟孩媽說:「你們家的小姑娘……」天哪!我的臉沒娃娃到小女孩的地步吧…這…這…

是的,「看上去比真實年齡輕」的確讓人心花怒放 (例如問我是不是九十後~啦~啦~啦~),畢竟社會歌頌年輕。但是,如果要以刪除經驗值來換取「年輕」,我是萬二分不願意的。那些聲聲喊著小姑娘的,通常伴隨她們作為「阿姨」的意見,「嗨!小姑娘!我看你也帶點這個啦,這個好啊~」。老娘買東西要你教?

在香港,孩媽一律教小孩呼未婚友人「姐姐」、已婚友人「姨姨」,良好意願 (未婚更需要「年輕」這本錢以獲取戀愛-->婚姻的機會) 之外,背後亦是那套刪除經驗值邏輯:「姨姨」是媽媽的同輩,「姐姐」則是與孩子同輩。我離開了孩子的歲月好久了好不好!而且誰說年輕才能戀愛的?

(註:在香港,姑娘通常是對護士或社工的稱呼,但也知道可作未婚女子之代稱)

-----
內地同學補充:
上大学时我才知道,在称呼前加一个“小”字表示亲近、喜欢,比如“阿姨”就很客气,“小阿姨”就显得亲昵。另外,大陆的长辈管后生称呼,也喜欢加“小”,比如小吕、小易什么的。

Thursday, August 21, 2014

旅滬無聊筆記之二——哇塞

[繼續筆記無聊事]
班上一大陸同學口邊常掛著一句口頭蟬:「哇塞!(請看官自行轉普通話台)」都在表達驚嘆時用。老師(香港人)聽著聽著就嚷著要學這新詞,各內地同學七嘴八舌地地解釋和教授正確讀音,其中談到這感嘆詞的風行原因,竟然還跟香港文化有關!

「是周星馳的電影這樣用呀!」
「沒可能!100%沒可能!周星馳沒有說哇塞!」我。
「是大陸配音版本這樣配的。就流行起來了。」

後來我在街上逛,留心聽聽也真聽見不少人在「哇塞!」。再後來我又google一下「哇塞」,原來是源自粗口,現在似乎有點漂白了。這大槪是,翻譯忠於周星馳(當年)電影的草根巿井味,而不巧引申的效果?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旅滬無聊筆記之一

正經的旅程回顧還未有空寫,但先草記無聊事兩筆:
一/
話說學習中我可用當地的老織布機,而老織布機的腳踏需要很用力地踏下去。經過一天踏呀踏之後,回到宿舍更衣,竟發現馬甲線明顯地跑出來了!!!課程結束後好像就消失了。(沒賺到…) 雖然瑜伽老師有說過,用力踏好腳尾趾能修馬甲線 (真的嗎?),但我到現在還是懷疑是不是光線的問題,還是我踏織布機踏過頭了眼花花呢?
二/
同學以毛絨線織布,我看見了說:「哇!像毛公仔一樣啊~ (普通話台) 」來自國內的同學臉上出現疑問的表情,一問之下,原來大陸台灣均沒有毛公仔一詞 (同學來自兩岸三地),只叫玩偶。我以為洋娃娃或硬公仔才叫玩偶,但看來他們都不分,人形動物形玩具均叫玩偶。後來逛街時看見毛公仔的商品標籤,寫的是「毛絨玩偶」,真是一點都不可愛。
方言是多麼的寶貴啊!
又,飯中閒談,一位在香港讀過書工作過的內地女孩說,她在學習廣東話時,才發現廣東話是多麼的古雅 (例子我都忘了,但翻看「國師」的書應該不難理解)。又有一次閒談中提及古詩,被同學叫我即席以廣東話唸一遍,「嘩!真的押韻!」是啊!方言保留了語言的歷史和多樣性,大家都支持方言的發展多好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