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命中注定要由上海來給我年齡的衝擊嗎?
首次去上海是唸大學本科時的study trip,那時在水鄉,帶著孩子的大媽們教孩子叫我和同學們「阿姨」!阿姨?我那時才20歲耶!我這就老去了嗎?晴天霹靂啊!
而今次竟又有很大反差:走到哪裡,哪裡都稱呼你「姑娘」,甚至「小姑娘」。我正在狐疑「姑娘」是不是等於英語"Miss"的用法、「小姑娘」或許等於「小姐」的時候,竟給我聽見一個店員在跟孩媽說:「你們家的小姑娘……」天哪!我的臉沒娃娃到小女孩的地步吧…這…這…
是的,「看上去比真實年齡輕」的確讓人心花怒放 (例如問我是不是九十後~啦~啦~啦~),畢竟社會歌頌年輕。但是,如果要以刪除經驗值來換取「年輕」,我是萬二分不願意的。那些聲聲喊著小姑娘的,通常伴隨她們作為「阿姨」的意見,「嗨!小姑娘!我看你也帶點這個啦,這個好啊~」。老娘買東西要你教?
在香港,孩媽一律教小孩呼未婚友人「姐姐」、已婚友人「姨姨」,良好意願 (未婚更需要「年輕」這本錢以獲取戀愛-->婚姻的機會) 之外,背後亦是那套刪除經驗值邏輯:「姨姨」是媽媽的同輩,「姐姐」則是與孩子同輩。我離開了孩子的歲月好久了好不好!而且誰說年輕才能戀愛的?
(註:在香港,姑娘通常是對護士或社工的稱呼,但也知道可作未婚女子之代稱)
-----
內地同學補充:
上大学时我才知道,在称呼前加一个“小”字表示亲近、喜欢,比如“阿姨”就很客气,“小阿姨”就显得亲昵。另外,大陆的长辈管后生称呼,也喜欢加“小”,比如小吕、小易什么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