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飛 / 輕柔溫煦之風 / 學習怎樣學習 / 或者其他… / 是為習習

Tuesday, July 29, 2014

Monday, July 28, 2014

後主場

主場新聞結束營業。除了驚訝(因為消息突然)和驚慌(是怎樣的壓力和恐懼致使這突然的決定?),更重要是,這事展示了網路媒體的虛無:無論你click哪一篇主場新聞的link,它都給你同一篇結業聲明。兩年來這麼多人寫過的文字,一秒蒸發。紙媒除了留有紙張的實證,更有圖書館堅實的收藏體系。但網媒真的可以消失得無影無蹤。你可以說還有google的cached data,但是,別忘了google跟主場一樣,是一盤生意。

/////
[蔡東豪的主場結業聲明]
http://thehousenews.com/

給關心主場新聞的人:

各位,主場新聞今天要結束了!

辦主場新聞是出於簡單信念,「為香港做點事」,推動社會前進,同時希望像美國Huffington Post一樣,創造一個成功的媒體生意,打開新局面。

「為香港做點事」,背後沒什麼偉大使命,只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關心社會,做一個正常公民應做的事。我生於1964年,今年50歲,趕上嬰兒潮最後一班車,受惠香港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把握了向上流動力的機會,就如普通香港人,年青時埋首事業,到略有小成,想利用自己商界的經驗、人脈及知識,走向社會。

我恐懼

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做一個正常公民、做一個正常媒體、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 — 不是陌生,而是恐懼。由於當前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賬,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覺到這種壓力。還有,作為一個經常往返內地公幹的商人,我得承認,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但這是我過分疑神疑鬼嗎?那種感覺,根本不可能向外人説得清楚。

令我最不安,是家人也感受到這股壓力,終日替我擔心。隨著社會氣氛逐漸緊張,這股壓力在我身邊蔓延的程度令我日益困擾。在家吃飯,我堅持不開電視,因為我不想面對面跟家人討論社會話題,我知道他們只會愈來愈擔心。家人因我憂慮,我傷心。

我誤判

兩年前,我和幾位朋友一同創辦主場新聞,我們以理性為起點,相信包容是香港最重要價值,以博客和新聞策展為基石,創造全新媒體形式。根據最新數據,主場新聞上月平均每日「獨立瀏覽人次」(Unique Visitor)有30萬人,表現可算理想。從開始,我們當一盤正常生意來做,可是,在不正常的社會及市場氣氛下,主場新聞的廣告收入跟它的影響力,不成比例。主場新聞小本經營(很多熟悉我們的博客可作證),但創辦至今,每月從未達至收支平衡。最大問題是在可見將來,香港社會氣氛只會更見緊張,從生意角度,主場新聞實在看不到曙光。有人問我,主場新聞有沒有出現抽廣告情況,答案是沒有,從未落,何來抽?香港不單止核心價值被扭曲,市場也被扭曲。

我愧疚

我的恐懼及誤判,源於我曾一度相信香港還是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心以為可做一個關心香港的公民、一個相信市場的商人,很明顯,我錯了。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和市場,做一個正常的公民和商人,原來竟是錯誤的幻想。

對於兩年來努力拼搏的同事,我很內疚,因為大家年中無休,義無反顧地用行動來支持主場新聞的信念。對於家人的包容,我更內疚,讓妳們為我憂慮了這麼長的時間。對於支持主場的博客、海內外讀者,你們終於發現,原來我也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我實在盡了力,也只能走到這麽遠。

主場新聞由即日起正式結束,再見!

蔡東豪

2014年7月26日

///
後主場必讀兩篇 (一)
[葉一知:1984的來臨,暨悼主場]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4751

前言

這篇文章就近月發生的事情作出分析,幾日前起了草稿,準備於周末有空時整理,並計劃於主場新聞發表。想不到,文章還未整理,主場已成過去!本文提出的其中一個預測,就是中共必會收伏網絡媒體,想不到還未發表,一個很多中產朋友看的網媒便已倒下。沒錯,蔡東豪說那是營運問題,但從主場新聞發表的聲明,以及近月發生的種種,可清晰感到蔡東豪受到的壓力,無論那是有形還是無形的白色恐怖。

一. 謊言成事實,歪理成真理
近幾個月,親共派可說已發動大規模攻擊,乘白皮書之勢,挾反佔中之機,高調走出來反擊追求普選的聲音。但今次的形式和以往最大的分別是,他們用上最大的無恥和厚顏來迎接一切批評和質疑,無論你如何反駁,無論如何指出他們理虧,無論提出多少疑點,無論找到多少證據,他們會完全無視,不但不會回應任何質疑,還當沒事發生,自說自話,你有你繼續質疑,他繼續不斷說謊耍蠻,實行將謊言說一百次,誓要將之說成事實。

這種角色最初由一些丑角擔當,最聞名的是陳淨心、高達斌、傅振中等幾個,但由於他們太入形入格,無法脫離丑角味道,故只能欺騙最愚蠢那群少數人。近月,中共明顯加大力道,一些見得人的親共派開始活躍,其中周融就是台柱,在旁助攻的包括蔣麗芸、梁美芬等。理性點看,你認為他們真的蠢得不知道自己在說歪理嗎?他們肯定不會是蠢到這種程度的人,但他們甘願當這個最大的醜人,無視自己必成人民公敵、歷史罪人,也要完成「任務」。

這種策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令人厭戰,厭倦說理。當大家不斷撕破他們的面具,卻發現他的面具有一百層,撕完一次,他們完全不當一回事,撕極也撕不完,撕到你手也倦了,他繼續無恥口顏,你覺得再撕也沒有意思,於是放軟手腳了,那麼他們慢慢便贏得一批不蠢但不聰明或聰明而怠於思考的支持者。

二. 消滅蘋果
反駁的聲音會否因為厭戰而就此消失呢?部分人覺得厭煩而不再理,可以理解,但如果說大部分人都厭倦而不再發聲,未免太悲觀,因為這批人都明白,爭取民主普選從來是慢長和艱苦的戰鬥,特別當你的對手是中共。

派一批願當歷史罪人的親共人物出來天天大說歪理,令人厭戰只是副作用,而非主要目的。什麼是主要目的呢?觀乎形勢,筆者認為是將歪理取代真理,將親共派用種種方法扭曲的事實,變成主流,改寫現在發生的事,那麼就可以主導歷史,掌管未來。

奧威爾的《1984》非常準確描述了共產極權的特質,其中有一句名言:「誰掌握了過去,便掌握了未來。誰掌握了現在,便掌握了過去。」以反佔中簽名為例,種種質疑都顯示,這種簽名活動不值一哂,完全沒有公信力,例如重複簽名無從核對、全宇宙的人都可以簽署、呼籲人簽名往往以「反暴力」來扭曲「和平佔中」的意義來作誤導、商業機構向員工施壓簽名等等,但無論如何質疑,無論找到多少證據,他們完全不理,每天仍然為反佔中的簽名人數「自豪」一番。只要這個數字造得夠大,便會掩蓋經嚴謹操作的622全民公投結果,「歷史」上就會記下「反佔中人數遠遠多於支持佔中的人數」,將來佔中真的要發生,那就會被「歷史」定性為「逆民意而行」。

誰掌握了過去,便掌握了未來,這就是一種透過操控歷史而影響未來的策略。不過,單這一招還不會成功,上段的「歷史」用了引號,因為中共還未能撐握過去,原因就是他還未完全撐握現在。
上文已指出,對歪理和謊言的反駁,每天都在發生,歪理和謊言並未能輕易成為「歷史」,要做到這點,最重要就是將反駁和對抗的聲音減至最低,甚至消音。

很不幸,中共在這方面也跨了很大的一步。早幾天,《文匯報》、《大公報》、《明報》、《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及《頭條日報》均以頭版報道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向泛民各政黨捐款共四千萬元。黎智英向泛民捐款,是什麼秘聞?政治捐獻算是什麼新聞?犯了什麼罪?道德上又有什麼錯?如果沒有政治捐獻,你認為某幾份報章是如何可以在如此低銷量、少讀者、缺廣告的情況下出版幾十年?如果黎智英捐四千萬給民建聯,那才值得大做吧?
但如此一件無甚看頭的新聞,就是因為主角是壹傳媒老闆,便有六份報章以頭版叫陣,以此方便繼後的舉報、抹黑行動,便知道輿論陣地已被收伏一半以上。電台已沒有咪,免費電視台更成了維穩工具,報章也失陷逾半,如果你看蘋果日報,你還會聽到很多反歪理的聲音,但如果你看其他報章,看免費電視台,看到種種宣揚歪理當持平客觀的報道,你接觸的就是不一樣的社會。

在其他傳媒歸順下,成為「真理部」的工具時,如果能成功消滅蘋果,在親共傳媒的操作和篩選下,一切反駁聲音便會消失泰半。到時,周融等人厚着面皮宣掦的歪理,在沒有「對手」下,便會自動成為歷史的真理。

因此,不難看到,對蘋果的打擊是如何全方位進行中――先是商戶抽廣告,繼而是黑客攻擊,現在是利用所謂政治捐獻(還被扭曲為「黑金政治」),在資源上削弱(斷其資金),在運作上打擊(增加成本),並在道德上抹黑(撲滅同情),全方位開動,誓要殺之而後快。

三. 中共必會開闢第二戰線:攻陷網媒
當然,今天還有互聯網。網媒越來越多,網絡成為「第五權」,不單協助監察政府,連傳媒也成為監察對象。網媒眾多,個別更甚具影響力。但正因如此,可以預期,中共在宣揚歪理和統戰傳統傳媒有了初步成效時,必會針對網絡開戰,就如登陸諾曼第,開闢第二戰場,兩面夾攻,將網絡勢力消滅。要打擊網絡,其實甚易,例如用黑客不斷攻擊,便是低成本而效用大的打擊――網絡媒體向來資金不多,暫時也未見發展出什麼獲利模式,就算有廣告,在中共施壓下,商業機構連蘋果這樣讀者群眾多的媒體也抽廣告,更加不會在讀者人數相差很遠的反共網媒落廣告。

筆者預期,這一場硬仗必會出現,只要沒有壹傳媒報系和網絡媒體,中共便可掌握輿論,長久便能做到愚民政策,到時不用再麻煩搞洗腦國民教育了。當反駁質疑都好像在社會消失了,周融式歪理便可一天一天宣揚下去,香港從此「天下太平」。1984描述的世界,很快就會開始。

走筆至此,真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後記
想不到,這篇文章未出街,文中所指「甚具影響力的網媒」(其實就是指主場新聞)就率先倒下。香港,還有出路嗎?很多年前,黃毓民還未成為「教主」,筆者還是他聽眾時,他在商台節目引用John Donne的一段詩,印象極深: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當喪鐘敲響的時候,不要問喪鐘為誰而敲,喪鐘為你我而敲。

在主場失利的一天,重溫這幾句說話,有如無聲處聽驚雷,響徹耳際,卻又奪魄驚心!

///
後主場必讀兩篇 (二)
[吳靄儀:致蔡東豪——普通人的歷史旅程]
http://www.pentoy.hk/社會/n189/2014/07/27/吳靄儀:致蔡東豪-普通人的歷史旅程/

東豪:

我是《主場新聞》的熱心讀者,間中投稿,很感謝有這麼一個場地,在關鍵時刻撐住香港的言論自由。看到你的結刊書,覺得除了致謝之外,還有些話必須說,回應你告別的最後幾句。「原來我也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我實在盡了力,也只能走到這麼遠。」

你知道這幾句話多麼意義重大嗎?你為自己「只不過」是個普通人而感到沮喪,但我正是相信你是個普通人,而一個普通人在香港的重要關頭可以冒出來負起這個責任,承接了「香港我主場」的口號,建立了有實質內容的主流思想價值。揹著這個美麗的擔子,活活潑潑地走了這兩年,你不覺得其中有了不起的訊息嗎?

這告訴我們,香港民主不需要女神,不需要魅力領袖,民主真正需要的是每個普通人都有能力有志氣發揮作用。我們不必等待明君聖王,明君聖王就在每個普通人的心中。慶幸你原來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或許你的條件比一般人好一點,但像你那樣的香港人應不少,如果一個蔡東豪可以撐得起這一段路的《主場》,十個、一百個蔡東豪能做到的不是無可限量嗎?

你「只能走到這麼遠」,已盡了力了,走不下去了,有什麼好內疚的?我做議員做了十七年,可能還有餘力多做一會,但我選擇不做,我無愧於心,因為世上還有其他人可以出力,我們不必效法偉人,不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的責任在於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令薪火相傳,讓後繼有人。我看到七月二日凌晨被捕的一位年輕女子的文章(就刊在《主場新聞》),她說,父母給了她一個富裕的家,她的報答,是為下一代爭取一個更公義的社會。我真的滿心喜悅,感動無已,香港人成熟了!我們新的一代,不再嚅嚅說「人微言輕」,做不到什麼,而是說:我願意做我能做的,未做完,還有後來的人。你走到這麼遠就這麼遠好了,叫別的普通人接力走下去嘛!以他們選擇的方式,走下去!

我不是批評你,但是你說話的背後,是否有一點點覺得你應該走到目的地?你知道嗎,鄧小平逝世的時候,我的感觸是,他看不到他設計的「一國兩制」了,根正苗紅的廖瑤珠,當年為香港回歸做統戰工作不遺餘力,她看不到香港回歸就逝世了。我不認同共產黨,但這是人生於世的悲哀。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上天讓他未到達迦南就死了。我們不是摩西不是鄧小平不是廖瑤珠,我們是遮打道上那名年輕女子。你不甘於這個角色嗎?

如果嫌太平凡,或可換個角度。你看戰爭歷史嗎?有時一隊兵死守橋頭堡,強弱懸殊,注定最後也會全數犧牲,但他們守住多一分鐘,傷敵多一名,就愈大機會讓救兵趕到,扭轉形勢。犧牲的士兵,泥土封閉了眼睛,永遠不會看到勝利與和平了,但他們的盡責不會因此而失去意義。我用這麼大的題目,只為謙卑地說,撐得一時是一時,我們不知道下一秒鐘會出現的事,能走一段路,就是令下一段路接得下去,不走這一段路,路就斷了。

這一刻,或者你只覺得心力交瘁,你不需要像我這樣不相干的人勸慰你,你會休息你會做很多你能做的有意義的事。我的嘮叨,是為了看到你的告別書的人,我盼望他們從這個角度看你的故事,欣賞你欣賞一個香港普通人,了解普通人的恐懼普通人的挫敗感,然後重新肯定我們主場我們會走下去。

吳靄儀
七月二十七日

遲晒大到,依家先講思源黑

因為想自己實測過才說話,所以一直沒有談由google及adobe一起開發的免費字體思源黑體。終於試用了,以下一段是寫給非專業設計師及無錢買字體的普通人/ngo人/社運人看的。

1/ 這套字體各種字重齊備(即不同粗幼),收字廣(即包含不常用的字/香港字),如果用來製作標題/橫額文字或資訊圖像都適合,尤其可以善用不同字重來展示資訊層次,增加版面的一致感。

2/ 這套文字暫時不適合直接應用作書籍排版。首先,它的逗點有bug,都飛到字格的上方去了,閱讀起來不太舒服。此外,它的標點在排版軟件裡都是半形(即只佔半個中文字的空間),全段文字看起來會比較密,而且也不是我們習慣的閱讀方式。最後是我個人偏見,我是老派人,老派人傾向覺得長篇文章都是要用宋體或楷體才好讀,黑體好像會讀得比較慢、不夠順暢。

3/ 一般而言,黑體是比較沒有性格的字體,是當代的字型,角色通常是忠實傳遞文字符號。(相反的例子:仿宋有著秀氣的性格) 但是,太粗的字或會給人的壓迫感,未必是最佳的標題/橫額用字。

更詳細和專業的分析,可見julius的文章:http://www.typeisbeautiful.com/2014/07/8035/ (原本主場有刊登過正體字版本的…) 珠玉在前,本應不用再寫甚麼,只是,我看見ngo/社運朋友也在share這條免費字體的消息,所以簡單寫幾句充作選字參考,希望思源黑不會變成另一條康熙字典體,遭過分濫用亂用致令人厭。

題外話:非常欣賞julius的詳盡分析。
一般人對設計的誤解或不認識,在於沒有受過相關教育或受到錯誤教育 (例如媒體錯將設計等同有型、標奇立異、得個樣,而少有介紹設計在實用方面的貢獻),公眾的設計賞析教育(或用原研哉的「慾望的教育」) 在華文社會差不多是空白 (也有中央聖學子等人在努力的),不然就是設計人自己自high。博客來的那個書設計專欄,盡是設計師們在自述設計理念,看得我反白眼!有哪個創作領域的人會這麼喜歡自己談自己的創作理念?詩人會自己跑出來說我這首詩用了甚麼意像、甚麼音律嗎?一個創作的好壞不是由自己說的,是由別人來評價的。
除了需要如《啊!設計》(http://designah.pts.org.tw/,原為日本電視節目) 這種簡單易明的設計賞析入門,我們亦需要深度的評論。深度的評論可提升觀者的觀賞能力,從而提升業界的質素。期望有更多人寫設計評論,而且文章能夠廣泛傳播。

[下載思源黑體: http://www.google.com/get/noto/#/family/noto-sans-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