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飛 / 輕柔溫煦之風 / 學習怎樣學習 / 或者其他… / 是為習習

Thursday, March 18, 2010

小牢騷一堆

1.
巴士上。我不需要x威寶的「(一點也不)溫馨提示」。比roadshow討厭上百倍。請問主事人懂「過猶不及」的道理嗎?

2.
八成強拍。(粗口粗口粗口) 從右看,錯。這是強搶私有產權。從左看,錯。這是官商鈎結。還要污名化不肯賣樓的人為釘子戶、必係貪得無厭之徒?錯晒!

3.
午飯。鮮茄豆腐米線。以筷尖割出一小塊豆腐。夾到嘴裡。豆香溢滿口腔。對面那對情侶無視四周,扭作一團。差點就嗆了。唔該,拍拖還拍拖呀,可唔可以顧吓我等老少女嘅感受?!?!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迪士尼的童話女主人翁終於是個(男)人,多謝晒



迪士尼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重點不在華麗3D、不在TIM BURTON、不在JOHNNY DEPP、甚至不在整個WONDERLAND;迪士尼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最重要的是:在愛麗絲重回仙境。於是,這不是關於小孩胡思亂想的故事,而是關於女人可以怎樣生活的故事。

在迪士尼的童話動畫電影歷史裡,愛麗絲是首位給當成人(而不是女人)來看待的女主人公。愛麗絲進入仙境前後的那些現實生活,就是整個故事的意義。

我在從前的功課裡提過,童話對男主人公的要求與對女主人公的要求並不相同。故事通常都會給予男主人公成長的空間,發展他們的能力,繼而以他們的力量奪得成功並抱得美人歸。但女主人公?對不起,她們的成功並不因為她們的行動,而是因為她們的本質:美麗、被動、無助、順服和安靜。她們不能夠有什麼瑕疵或缺點,她們也不需要發展和成長,因為她們生來經已完美。而她們的獎賞將是那美好的婚姻。

愛麗絲完全顛倒了上述的童話邏輯:當愛麗絲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身邊人們對她的要求(做一個"正常"的女人,言談舉止衣著要"得宜",要在年青貌美時嫁人,相夫教子),她給兔子吸引,一個勁兒掉進樹洞,一個教她成長、發展她的能力的地方——仙境。當她成功拯救仙境,她就學滿師,回去面對她的現實生活,對那些一早設定給她的路禮貌地說不。

到這裡為此,我都以為迪士尼轉死性,竟然做出一套女性主義動畫來。在同一份功課裡說過,迪士尼通常都無咁好死,美女與野獸中的貝兒,鍾意睇書又拒絕大隻男,最後原來都係嫁人live happily ever after收場。今次都唔例外。迪士尼的確有進步,因為女人終於有選擇:可以做女人、或者男人:愛麗絲選擇了追逐她父親的路。電影裡清楚表達這是更好的路(女人的路要面對如何照顧病弱的丈夫和啞忍丈夫的不忠),但這不是女人的路,是男人的路。愛麗絲成為了男人。而且是殖民時期(不擇手段)到"第三世界"經商的男人。人的標準,就是男人嗎?還要是資本主義底下窮兵黷武的男人嗎?多謝晒。實在敬謝不敏。

Tuesday, March 9, 2010

關於naming

名,不是兒戲。

聖經十誡第三誡:「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出20:7)

千與千尋。忘記自己名字的人,將永被勞役,不得離開異境。

符號學。符號就是要從混沌中把其所指拉出來。概念才於然誕生。於是,除了中國人,人類沒有脾這個臟,也沒有道這個概念。

戀愛。當你與他互相稱呼對方一個秘密、只屬於你們的小名,你們的愛情就要展開。

我不能明白,有些人對自稱和為他人冠個稱號,竟然可以如此輕省:

莫稱自己做中女 /香港仔公國

瞄 三月號 editorially speaking:
傳媒可以在一夜之間令一個寂寂無聞的人家喻戶曉或者臭名遠播,它需要做的,只是給當事人一個諢號而已。

Monday, March 8, 2010

抄書: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国际妇女节 /沈睿

lunch hour 開小差,攪的我差點兒淚灑公司: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65/23838.html
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国际妇女节 /沈睿


1848年7月,几十位美国女性在纽约州塞尼卡瀑布聚会。她们大都是妻子和母亲,聚在一起讨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地位的问题。从自身经验,她们体会到同样是人,作为人类人口一半的人,她们各种社会权利都没有,甚至女性一结婚,从娘家带来的财产就属于丈夫。她们在政治上也没有声音,虽然美国宪法明明白白地写着“人生而平等”,可是这个“人”,不包括人类的一半的女人,而只是男人。她们没有上大学、也没有参与政府工作的权利。美国的女人被排除在这个民主社会的各种权利之外。

这些普通的女性聚集在一起,决定写一个宣言,提出目标,为自己争取权利。男人很难从从女人的角度想问题,那我们自己争取吧。用非常清晰和纯净的文字描述她们作为女性对世界的感觉,她们写出了《感性与措施宣言》。

“人类的历史是男人对女人的不停地伤害和非法地剥夺的历史,其目的是建立男人对女人的绝对暴政。为了证明这个,让事实对这个坦白的世界说话。”
“他从来都不允许她行使她的不可分割的权利去参加选举。”
“他强迫她服从法律,而这个法律的制定过程她没有任何声音。”
“剥夺她作为公民的最根本的权利——选举权,使她在制定法律的大堂里没有代表,他从各个方面压迫她。”
“他已经使她,倘若结婚,在法律的眼睛里,平静地死去了。”

一个不长的文件,用清晰和理性的语言,用不可动摇的事实,描述了欧美女性在西方社会和历史中的地位。多年前我第一次阅读这篇文字,那时我刚刚从中国来,来到美国决心学习女权主义,阅读的时候,我泪水婆娑,我感到每一个字都是女人的经验和血泪。我被这篇宣言中的节制、克制的激情,对人类历史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愤怒但是却如此平静的语言所击倒。就是从那刻起,我决心从此明白无误地称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虽然知道女权主义者这个词相当负面,好像是一个咄咄逼人的让男人活不下的女人。可是让我们把“女权主义”这个词变成一个非常美丽和积极意义的词。女权主义,对我来说就是两点:相信男女有平等的权利,相信男都有平等的机会。女权主义而不是一个性别以性别优势压迫另外一个性别,无论压迫采取什么形式。今天为了写这篇小文,重读这篇宣言,我仍然热泪盈眶。

从1848年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美国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都与女性的权利的逐渐获得有关。没有女性为自己权利的斗争,就不会有美国非洲裔人对自己权利的认识,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黑奴逃跑的壮举,一切被压迫和剥夺的人和群体,都从人类的一半女性为自己的权利斗争中获得了激励、影响、力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第二浪潮女权主义运动更根本地改变了美国,给女性打开了社会的每一个大门和小门,每一条道路和每一个可能,改变了人们对性别的意识形态和理解。欧美的女性在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就和进步。甚至年轻的女性都不会意识到她们今天女性所有的每一个权利:社会,教育,职业,性、爱等等权利,每一个可能想到的权利,她们今天可以享受而认为理所当然的权利,不过才三四十年。欧美的女性已经在很短的历史时间内,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她们也还有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有很远路要走。

中国的女性们跟欧美的女性相比,一百年的历史,我们也同样走了很长的路,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常常跟我孩子说,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一百年前,不然我的母亲或为了把我嫁出去,六七岁就给我缠小脚。那时中国的社会把每个健康的女孩子都变成人为的残疾人。二十世纪转折的时候,一群觉醒的中国女性,不仅仅有秋瑾,还有陈撷芬、燕斌、金雅妹、康爱德、石美玉、张竹君、唐群英、林宗素、何震等等一大群为女人权力和权利大声呼喊的女性。她们反对缠足,提倡女性参政,用女性的声音和力量参与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改变。1947年,中国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和政治参与权。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从法律上进一步给予中国女性一切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男女平等”写上了《宪法》,虽然中国传统的男权意识形态并没有真正得到很大改变。

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力量如此强大。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怎样行使和实践宪法给予女性的权利,怎样在“男女平等”的国策下争取男女的机会平等。我们有男女平等的国策,可现实中男女机会却不是相等的。女人的天空仍然比男人矮,发展的机会仍然比男人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性还受着很多有形无形的限制。今年联合国庆祝国际妇女节的主题是“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所有人的进步。”仅仅有男女权利平等的法律条文,男女机会不平等,男女平真正平等就不可能实现。

目前中国的状态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权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因为经济的发展,男权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巩固。表面上的男女平等国策和现实中处处限制女性就学、就业、提升、工作,退休等等基本人权的基本,女性的基本人权在这种社会文化里,大大地被削弱,迫使一些女性不得不幻想靠男人过日子,二奶小三就是这种社会潮流的反映。她们没有足够的力量——知识的、精神的、经济的、集体的力量来抗拒男权对她们的处处限制,她们屈服,她们幻想在男人的翅翼下苟活。女性要想抗拒男权的处处给女性出的难题,冲破男性限制女性机会的罗网,需要集体和政府的力量,需要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需要我们自己大声呼吁,呼喊,甚至哭喊。需要进步男性的支持。

从中外历史上看,女性对自己权利的争取,一直有进步和开明的男性支持。没有男性站在这些女性的背后做这些勇敢的女性的后盾,并协助改变现存制度,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事实是,男性通过与女性一起的为基本人权的斗争,意识到人类必须两性平等才能保证每个人的人权。这种认识激励很多男性积极参与女性争取权利的运动,英国伟大的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73)就是一例。他是西方社会思想,特别是人权思想的奠基人。在思考人权——人的自由权,人的言论权等等问题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意识到女性人权被剥夺的状况,写出了名著《对女性的压抑》(1861)。 这本书是他在妻子哈莉特(Harriet Taylor Mill)的协助下写作的。在这本书中他谈到男权制度在教育、性别构建、婚姻中的压抑女性,阻碍女性的发展。他呼吁改变女性教育,给予女性政治经济权利等等,这些思想推动了二十世纪的女性人权运动的发展。至今这本书还是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源泉。历史上有很多进步的男性与女性一起为女性的权利奋斗。没有男性的合作,女性很难单独改变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理想是实现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人人平等,包括两性平等。这是一个崇高和美好的设想。中国共产党为改变妇女的地位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理想美好,却不代表现实。现实是中国政治领导人对性别平等问题基本没有认识。九个政治局委员居然一个女性都没有。现实是中国男人当政,女性参与者很难真正起到作用。现实是男权思想弥漫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的读者在读我对美国的批评的时候,质问:你干嘛不回中国来?我此刻在这里回答吧。我的理由之一是:在西方做女人比在中国容易多了。在中国做女人太难了!我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不是爱国和救国者,作为一个女人,我在哪里生活容易,就在哪里生活。西方的女权思想被大多数受过教育的男人接受,在中国找到有女权思想的男性知识分子都不容易。很多男性知识分子根本不把女性当一回事。前些天一个叫石述思的男性(《工人日报》资深媒体人)在电视上当着很多人的面居然说出“在女人和恶势力面前男人要低头”这样的混话,在场的人没有抗议的。我的朋友张红萍气愤地说:“这样的人根本不配上电视。”张红萍的分析文章在这里,写得清楚有力。请大家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e6dbb0100h9mv.html

张红萍在文章的结尾说:“没有经过女权主义对父权制批判的中国男性或女性们,没有经过性别平等教育的男性们,永远不会自觉地在思想意识中尊重女性,因此说真正的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点都不能乐观。”我用张红萍的话做这篇长文的结尾。呼应她的呼喊:是的,男女平等,不仅我们要有说得好听写在宪法上好看的国策,还要真正给女性提供平等的机会。没有平等的机会,男女平等是一句空话。在实现男女平等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远的路要走。我甚至不知自己的这下半辈子能不能看到中国女性地位的真正提高,我没有什么信心。

Thursday, March 4, 2010

外星人田野筆記—贏店

春日,又是中三商減價的日子。昨路經商務,心想久未踏足矣,進去巡巡架也好,況且也要找本書,是直覺大書店該會入貨的書種(明顯已經巡過小書店而不獲)。

在書架中間閒逛,愈發覺著不對勁。書店在背景音樂中插播銷售廣播,又,傾電話的人聲沸騰,使外星人有如身在巴士上的錯覺。忽然,一把響亮的男聲說道,我?我在睇贏。(下刪該男子與電話中人商量該在何處集合的細節) 語氣自嗚得意 (外星人唔明有乜咁好自嗚得意)。

讀書不是為了增廣見識、消除迷信的嗎?怕書輸輸聲?先生,商務旁邊那所店子賣運動用品的,不要屈就自己在一堆"輸"裡了,去那邊等人吧,那裡有"富"圍著你。還是,外星人該為商務高興,它把甚麼種類的人都吸引進店子裡去了。(雖然不喜歡中三商獨大,但若然連中三商也賺不了錢,那可是大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找的書找到了。商務的職員挺厲害的。我把書名唸出來,他也不用翻電腦了,即徑自走到書架前,沒兩下工夫就給我找出來了。我喜歡這樣的書店店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聊click上click:
(其實要工作,又因要工作而無聊…)
中女告白 /abby
博學才子一籮籮 /香港仔公國
一起看非常好笑,並而反映了某些現實。
注:筆者與以上的稱號無關,筆者只會自認係老少女(或者外星人),而老少女其實係文化創建人的一員,於是,根本與勝利或失敗的犬隻無關。完。

Tuesday, March 2, 2010

抄書—關於自製飾物

自《斑駁日常》。鄧小樺 著。頁161。

斷斷續續在lunch hour 看的散文小書。

小樺以詩人和學人的敏銳,洞察那種於深水埗買料自製飾物的千篇一律和虛無。我常常提醒自己,我造的飾物不可以用深水埗的配件作重點,它們太方便、太大量、太吸引,這與購買製成品並無異致,只是輪迴。在深水埗只能買功能性的東西:小扣、鏈子、夾子…有時候,我會希望連這些也不要。配戴的方法,不可以也變化萬千嗎?

但我不相信手藝到最後只在尋求清新,瞬即消亡。我相信手藝可以是物的革命。是的,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尋找與消耗

那是一些年輕人擺的夜攤,賣一些別處私運回來的衣服、自製飾物、小擺設,價錢較貴。而黑夜裡對著年齡相近的面孔,什麼都趨向易於接受。上次買的鮮紅衛衣,買回來覺得完全不能穿。這次是一隻耳環,以大鈕扣和塑膠Lego綴成,風格過於少女,也立刻買下。如果旅行的人總要做一點錯誤決定,那麼我的犯錯地點就設定在誠品敦南店外的路攤。

攛掇我打耳洞時,那寫小說的人說,耳環的好處是,只要很小很小的動作,樣子就會很不同了。問題是,在異地裡竟沒有不同:西門町裡那麼多飾物店我都仔細看了,那千百雙耳環,風格異常一致──非常像旺角那些,款式甚至更少。更不幸的是,我曾經自行製作耳環,逛過批發耳環原料的深水埗──那些材料我幾乎全都認得出來。資本無國界,原料決定成品,製作者的能動性幾不可見──太過接近生產過程而獲得的洞見,格外令人厭世。

大鈕扣和Lego的說服力在於,跨範疇的原料挪用──只是很小的動作,就迥異於其它。像文學裡的irony和parody。

次日,耳環掉在地上,完全解體。但不以為杵,因為我製作的耳環也異常脆弱──我始終相信,我們只是那一剎那的不同而已。清新本質上就易於消耗。

Monday, March 1, 2010

忘記八十後 泅渡文化潮

高鐵事件發展下來,媒體和大家茶餘飯後最熱衷的題目竟然是與高鐵本身無關的「八十後」。「八十後」一詞在香港的運用,開初不過是用以強調年青人亦有參與其中,如零九年中的「八十後六四文化祭」。不知為何,後來被人誤認為參與反高鐵運動的都是「八十後」青年。於是不少人就以為,了解「八十後」有甚麼問題,幫助他們解決之,他們就會回復成返工放工或打機唱K的順民。

這根本是錯認問題。

首先,「八十後」是甚麼?現在本港社會上還未有統一的理解。一方面,媒體多將之理解為「一九八零年或以後出生的人」,然後將之等同四代人論中的第四代人,亦即社會流動層級上的失敗者。另一方面,不少社運及文化人皆已撰文指出,「八十後」「並非指向所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八十後青年」、「不一定是真正生於八十年代」,而是「一種用以區分的身份標記」、「一支運動旗幟」[i]。一方沒有努力了解「八十後」真正所指,一方錯用詞語[ii],導致溝通的失效,雞同鴨講。

然而,就算把「八十後」修訂為「(新近)參與社會運動的青年」,只要焦點繼續落在青年身上、或將之視為單一事件,大概只會一直捉錯用神。一來,參與反高鐵運動的不單是青年人,二來社會運動從來不只是事件本身,背後的思潮、想法、精神和文化才是重點。

我們應該高興,因為高鐵事件讓一直隱然不見的冰山,在水面上突出一小角,那麼我們探進海水裡、順藤必能摸瓜。只是,這並不太容易,中間匯集了多方面的精神價值:
- 關心城市
- 關心城市空間政治
- 關心議會政治、關心普選
- 擁抱民主
- 擁抱參與式民主,尤其在直接影響居民的城鄉規劃上
- 關心永續生態
- 關心農業議題
- 反對地產主義、中環價值所壟斷的發展模式
- 反對以經濟和GDP作為唯一社會進步指標
- 反對過度開發及不公義的經濟發展
- 支持環保
- 支持永續和多元的發展模式
- 支持社區網絡和經濟
- 關心本土文化
- 關心所有人(尤其弱勢者)的生活權利和私有產權
- 關心心靈、靈性發展,有敬天愛人的宗教情感
不一而足。[iii] 一不夠耐心,或者就會簡單將他們視為拉雜成軍的散兵游勇。但事實並非如此。所謂的「社運老鬼」一直都在參與各個社會運動;而喜帖街、天星及皇后碼頭、深水埗重建、撐扎鐵工等事件上,一直有新人加入;是次更是一個大集結。這到底是甚麼力量?

十年前,美國出現一本書,叫《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iv]。嗯,就是帶旺「樂活(LOHAS)」[v]一詞的那本書。不過這本書的另一大重點「文化創建人(cultural creatives)」[vi],則多年來一直未有多討論。作者保羅和雪莉夫婦倆綜合十多年的全國性的價值觀及生活型態的問卷及焦點小組研究後,發現在傳統派和現代派以外,有一個新的文化/價值觀逐漸興起,他們將這批達五千萬人(超過四分一的美國成年人口)的新族群命名為「文化創建人」。作者同時發現歐洲有多個研究顯示當地有相似的文化新潮,並預見這族群將持續增長。「他們對生態及地球…(抱持)嚴肅觀點,強調關係和女性觀點,致力於心靈與心理發展,不滿現代生活中的大型機關團體,包含政治的左右兩派,也拒絕物質主義與炫耀社會地位。」(頁20) 簡單而言,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的意義、生活方式、工作和消費心態皆與傳統派和現代派大有不同。作者認為自一九五零至六零年代以來,世界上多項的政治、社會、意識和文化運動漸漸塑造了他們,當中社會運動挑戰政治和經濟體制;意識和文化運動改變個人心靈、文化、世界觀和生活方式。自早年的大型社會運動後,運動已轉為專注地方議題,媒體報導大幅減少;而抱持相似價值觀的人當中,行動派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文化面的發展對外能見度又低。於是「文化創建人」一直隱然不見,其價值觀、新社會運動的規模和影響力一直被低估。然而,若以看得見的領袖、示威人士與組織為中心,加上一圈主動支持者,再加上外圍一圈贊同者(他們或被事件感動而改變以往的價值觀、在生活某部分作出不同選擇),那規模是不能讓人小窺的。作者指這是一場文化變革,他們期望撰書讓「文化創建人」「覺察到自己是一股文化,便能幫助…我們的文明發展出新穎的解決方案,那也是我們目前迫切的需要」(頁8-9)。

回到香港,筆者花如此大篇幅介紹「文化創建人」,無非希望借用此概念閱讀目下我城的情況。無論是「八十後」與否,在反高鐵運動中走出來的人,儘管在某些細微的行動策略或想法上會有相左,但他們抱持的大概念多少一致,都能落在「文化創建人」的範疇裡。他們與政府、或以經濟作為唯一社會進步指標的人的分歧,是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層面上的。以為一句「我當年都曾經激情過」,或希望單純以改善民生來打發他們,簡直是妄想。

早前《阿凡達》被視為反高鐵主題電影,或者就以之作例說明。人類不遠千里跑到潘朵拉星,為的是價值連城的礦物unobtainium,而這些礦物正在土著Na’vi聚居地的地底。一場驅逐與保衛之戰由此展開。在人類的心目中,只有能換算成錢的礦物才有價值。但電影藉女科學家桂絲之口,指出土著誓死要保衛家園,是因為他們了解到,有價值的不單是地底的礦物,更是整個生命網絡。電影將不同生命(動物、植物、土著)的連結,形象化成只要兩者觸碰觸鬚便能通感,不同的生命和歷史更能聚合成整體、支援彼此。然而,當桂絲指她正在作的研究能証明之,坐在辦公室裡的人類只嗤之以鼻,以為不過是一般的樹木和土地,無視其中的生命網絡的價值。

若把政府比作電影中跑去殖民外星的人類,則反高鐵運動裡的人就是當地土著和站在土著一方的人類。只是,跟電影裡不一樣,我們都活在同一個香港,對環境、社區網絡、公義、民主的破壞,我們最後都得一同承擔。迪士尼和領匯都是前車可鑑的例子。而對於無法將之運算成GDP的一些價值,與其等待專家研究,翻譯成另一種大家更難明白的、疏離的學術語言,何不先放下已經行之無效的一套做法和看法,嘗試運用「文化創建人」的框架去了解這些人?

商界早已以「樂活」企業回應「文化創建人」,當中主動迎接有之(如Body Shop)、在抗議聲和業績下跌中摸索前路有之(如麥當勞),但商界早已了解,他們無法避免面對這股文化和價值觀。在香港,我們很幸運,這些一直潛藏卻得到愈來愈多人擁抱的價值,終於在高鐵事件中漸次浮現。「文化創建人」這一次以快樂抗爭、苦行和互聯網溝通的嶄新發聲方式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勢必在政治、社會及文化等各方面帶來更深遠的影響。事實上,無論是《阿凡達》的劇本、還是《文化創意人》一書,均已是十多年前的產物,現在還要以之以說明香港的當下形勢,這才真是香港被邊緣化、落後於大勢的証明。在此懇請有關當局及當權者認清這個廣遍全球的文化新潮,無法迴避、必須正面了解和面對的文化新潮。畢竟,政府只有認清「文化創建人」的價值追求,在政策上積極回應,社會上的分歧方有機會真正化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見陳景輝「八十後的前世今生」(明報星期日生活,二零一零年一月三日) 及李照興「中港八十後新青年」(明報星期日生活,二零一零年一月十日)

[ii] 「八十後」字面直解是生於八十年代的人,偏偏又要借此詞作他解,指「八十後」不包括所有八十年代生的人,卻又包括不是生於八十年代的人,那用此詞作啥?香港近年愛用「港女」、「八十後」等概括詞,對理性討論無益,卻對被概括者有害。

[iii] 篇幅有限,在此只能簡單點出,未能一一詳述。但若有心仔細了解亦非難事,反高鐵者早已製作大量錄像、網站、文章放到互聯網上,透明而公開。

[iv] Paul H, Ray & Sherry Ruth Anderson. The cultural creatives. New York: Three River Press. 2000. 繁體中譯本:陳敬旻、趙亭姝譯。《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台北:相映文化。二零零八年。本文的有關引句及詞語,除特別說明外,均引自此中譯本。

[v] 這詞原是用來統稱那些以發展永續經濟和環保、健康生活的企業,但現在已經用到爛:當鐘點傭工廣告以「樂活一族」為宣傳語句、「豪宅」樓盤以“Lohas Park”命名,樂活似乎已變成「快樂生活」,與健康、永續無關了。

[vi] 中譯本原譯為「文化創意人」,然而照原文“cultural creatives”一詞來看,“cultural”為形容詞、解「文化上的」、「與文化有關的」;“creatives”則作名詞用、可解作「創造者」、「創建者」、「創作人」等,合起來應作「創建、創造新文化者」解。因原譯或有「攪文化和創意的人」的歧異,故筆者大膽將之改譯為「文化創建人」以便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注腳的版本刊於明報世紀版 2010年2月27日

感謝編輯黃靜為我改題及寫了編按,把文章重新拉回當下:

編按:此刻坊間紛紛糾正反高鐵運動延續下來的社會議論:不能一切都訴諸世代,而乃是價值追求、城市願景之戰。縱有論者提出,文化霸權、香港後殖歷史的框架底下,世代論自有其重要處。然而,今天,當菜園村提出歷史性搬村方案,讓我們返回反高鐵運動的萌起的原點:這是一場原住居民運動,及以其生活親土的本土意識拉扯,或者如下文作者所提議,是一代文化創建人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