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早上太趕,所以…
我是應該幫襯小店的…
confession中…
但意外發現個info design好勁喎:




你可以看見,這個設計把繁多的營養資料變得超簡單和易理解了~ 食品包裝紙上的營養成分變成每天營養攝取百分比,同時劃上一條虛線表示三分之一(即每餐可攝取)的量。一般營養標籤只標示數字,其實沒有多少人知道數字背後的含意。現在經過處理卻一目了然了。
但我並不是說這很好。因為如果看得仔細一點,你就能讀到他們的取巧:如餐墊背面的一餐總熱量攝取量,取樣竟然是包加沙拉加零糖可樂,根本不能反映餐廳提供的基本餐點(即包+薯條+普通汽水)的總熱量;而把每一件食品的營養成分展示成低於每天營養總攝取量的三分之一,很容易讓人覺得這些食物沒有問題,然而,一個套餐並不只一件食品,加上不少人在每餐中間都有吃零食或點心的習慣,而且每個人的每日營養攝取量其實並不一樣。(我不過是在營養學系統內說明這樣展示的問題,也不在此說這套系統自身的問題了<--有興趣自己google吧…)
我想指出的是,info design其實是個兩面刃。它把訊息簡化和人性化地展示出來,其本質是要供養快速閱讀和簡易理解。然而因為原始資料的不存在/縮小化,資料的分析和判斷工作從讀者負責移至設計者負責,於是,只要設計者有誤讀(更差的是刻意玩弄資料),訊息的差誤將因它的易於理解而更難發現和更易傳播。這是資訊設計者不可以掉以輕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