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
--------------------------------
Classical classic—— 十首最愛之宗教音樂﹕貝多芬的《莊嚴彌撒》
(明報)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明報專訊】一八一九年四月,奧地利大公魯道夫被教廷選為樞機主教,身為魯道夫音樂老師,也長期接受魯道夫贊助的貝多芬,趕緊寫了一封信給大公,信中提議:魯正式就任樞機主教時,貝多芬要為他寫一首彌撒首供典禮演奏。
樞機主教就職大典在一八二○年三月二十日舉行,那天在歐繆茲大教堂裏演奏的,卻不是貝多芬寫的彌撒曲。貝多芬黃牛了,沒有交出答應的作品,到主教就職,他才寫出〈垂憐曲〉和〈光榮頌〉兩個部分的草稿而已。
還要再等三年,貝多芬才終於寫完他的《莊嚴彌撒》,一八二四年四月在遙遠的俄羅斯聖彼得堡首演,一八二七年,貝多芬臨終前,這部作品的樂譜才完整出版。
衝破陰影
《莊嚴彌撒》為什麼花了那麼久時間才寫出來?一個因素是貝多芬心裏有前面失敗的陰影。他幾年前寫過一部《C大調彌撒曲》,自己很不滿意,從來沒拿去出版發行;同時代聽過、看過這個作品的人,也都沒講什麼好話。《C 大調彌撒曲》不止是貝多芬嘗試的第一部大型宗教音樂,也是他的第一部大型合唱曲。很多人都同意,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展現了他對人聲的高度興趣,與驚人的才華。如何將拉丁文的吐字作腔,安排進高低旋律裏,讓人不止聽到清楚的經文內容,還能同時有相應的情緒感應,這方面貝多芬做得很成功。然而也是很多人都同意的,《C 大調彌撒曲》問題反而出在照理應該是貝多芬最擅長的器樂安排方面。《C 大調彌撒曲》屬於貝多芬創作的「中期」時代,和第四、第五、第六號交響曲重疊,正是貝多芬音樂裏「英雄」風格最突出的時期。然而這種「英雄」風格,卻反而成了有效執行「彌撒曲」的障礙,貝多芬寫出來的器樂部分,很多地方感覺邁不開腳步,甚至一拐一拐地不平衡。
過了「英雄」時期,進入更深沉的後期階段, 貝多芬透過創作《莊嚴彌撒》,要摸索解決《C 大調彌撒曲》留下的問題,創造一種新的音樂形式,讓人聲與器樂取得了新的平衡,不要再為了應和人聲而犧牲了豐沛的器樂創意與表現。這需要時間。
另外,挑戰巴哈的前行典範,也需要時間。一八一八年蘇黎士出版商印出了過去長期被忽略,很少人看過、更少人聽過的巴哈《b 小調彌撒曲》,出版社不客氣地宣傳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作品」。顯然貝多芬在創作《莊嚴彌撒》的時期,接觸到了這部「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作品」。
他不可能不受到巴哈既磅礡又細緻的宗教音樂手法影響,以他的個性,更不可能輕易服輸,拜倒巴哈音樂聖殿前,而不去嘗試挑戰《b 小調彌撒曲》的規模與地位。
費盡心思,貝多芬的確創作出巴哈不會有的複雜音樂。例如說〈光榮頌〉裏,貝多芬讓樂曲從本來的D 大調轉到降E 大調、再轉到F 大調,然後才再轉回D 大調,〈信經〉裏則用上另一種調性的變化。從教會調式(多利安調式)的D 調轉到正常的D 大調,然後再轉d小調。
突破宗教音樂格局
不止調性和聲進行各種變化,樂曲裏使用的節奏,也絕對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直接、單純。第三樂章的〈信經〉,整個樂章總標是「不太快的快板」,然而開頭快板之後,下一個段落就轉進了「慢板」,再稍微加快些成為「行板」,然後又放慢成為「富表情的慢板」,經過一小段「快板」過門,變成「很快的快板」,轉回「不太快的快板」,再放慢一點點成「不太快的小快板」,然後呢?以「緩板」結束前還先回加一段回到「快板」的演奏!
看得眼花撩亂了?驚人的不在動用這麼多節奏變化,而在以節奏將〈信經〉的長段歌詞仔細安排切分開來,最後讓演出時,歌詞聲音氣氛與節奏充分配合,讓聽眾,不管在教堂裏或音樂廳裏聆聽,都不會覺得繁瑣複雜,更不會覺得奇怪突兀。
這不單是一部宗教音樂,這是突破宗教音樂格局,結合人聲與器樂的革命突破。
文 楊照
--------------------------------
Classical classic—— 十首最愛之宗教音樂﹕莫札特的《安魂曲》
(明報)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明報專訊】莫札特的《安魂曲》是個神奇的作品。最神奇的有兩件事:第一,竟然至今我們認定它是莫札特的作品;第二,這作品聽起來竟然如此完整。
依照一度極受歡迎的舞台劇,後來還改編成電影拿下多座奧斯卡金像獎,謝弗(Peter Schaffer)的《莫札特傳》,這部作品是一位神祕、蒙面、如同死神般的黑衣人,在暴風雨的夜晚敲開莫札特家門,委託莫札特創作的。這黑衣人的真實身分,是另一位大作曲家沙里耶利,他嫉妒那麼粗俗又沒教養的莫札特,竟然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音樂天才,決定將莫札特毒死,並且要在莫札特死後,將這部《安魂曲》據為己有,向世人宣告他也擁有和莫札特同等的音樂才能。
握草稿死去
如果沙里耶利成功了,這部作品編入他的名下,今天大概就和所有其他沙里耶利的作品一樣,再也沒有機會演出、錄音了吧。
還有另外一個比《莫札特傳》劇情可信的說法是,這部作品是由一位叫華爾色格(Franz von Walsegg)的貴族委託創作的,但是華爾色格並沒有出面,而是以匿名形式要莫札特寫一部《安魂曲》。為什麼要匿名委託?華爾色格的盤算是,等莫札特交出作品,他會選擇在二月十四日亡妻逝世紀念日上,將它當作自己的作品發表。
唉,如果換成是華爾色格計劃得逞的話,那麼這部作品的命運會更淒慘,誰會在乎一個叫華爾色格的人寫給他太太的《安魂曲》呢?
依照莫札特夫人康絲坦斯的說法,莫札特是在一七九一年夏天,接受了這項委託,領到一筆還算豐厚的「前金」。不過他並沒有馬上動手寫《安魂曲》,而是繼續進行手頭上的歌劇《狄托的仁慈》,還去了一趟布拉格。從布拉格回到維也納,莫札特的健康狀急遽變壞,從四肢末梢開始,出現了浮腫症狀。他開始抱怨(或想像?)有人下毒要害他,同時開始撰寫《安魂曲》。《安魂曲》當中描述、撫慰的抽象死亡,和日益逼近他的肉體痛苦,奇妙地重疊在一起了。因而不止一次,他對康絲坦斯說: 「我覺得這《安魂曲》是為我自己寫的。」
十二月五日子夜剛過,莫札特斷氣時,手中仍然握《安魂曲》的草稿。從康絲坦斯的角度看,《安魂曲》未完,莫札特已逝,帶來的非但不是「安魂」,而是「驚魂」。委託人原本承諾的「後謝」,另外一筆對家計大有助益的金額,豈不泡湯了?
驚慌中,康絲坦斯刻意隱瞞《安魂曲》未完的信息, 先後找了艾伯勒(Eybler)和曾經在病榻邊幫忙抄稿的徐士邁爾來補寫。徐士邁爾不畏艱難接下了任務,在很短時間內補好一共十四個樂章的《安魂曲》。徐士邁爾如此積極、勇於任事,動機或許來自他覺得有機會將來讓世人知道:號稱莫札特寫的《安魂曲》,原來是出自他的手筆,一下子就抬高自己音樂創作的地位。
又一次,還好他沒能稱心如意,不然這部作品也要隨徐士邁爾這個名字沉落在歷史的海底了。
作品完整歸功韓德爾
經過那麼多曲折,《安魂曲》聽來竟然不會讓人覺得支離破碎,格外難得。維持《安魂曲》完整的一項關鍵因素,很可能是韓德爾的功勞。一七八九年,莫札特逝世前兩年,曾接受委託改編韓德爾的《彌賽亞》,以因應現實的宮廷編制。在過程中,莫札特對於大型宗教作品的理解,顯然有了飛躍的成長,更清楚其音樂上的結構,尤其重要的,各種樂思如何透過人聲貫串組合起來。
去世之前,莫札特集中先寫了合唱部分,尤其是賦格樂段。因此鋪設了很堅實的基礎,並彰示了樂思發展的明確方向,讓後來的艾伯勒和徐士邁爾有可依循的準據。
《安魂曲》的作者是莫札特,卻又不止莫札特。除了實際動手修補的艾伯勒和徐士邁爾之外,好像也應該將韓德爾及龐大的教堂音樂傳統算進去吧!在這個中古以來的巨大傳統上,病篤體衰的莫札特才得以完成這樣驚人豐沛、震懾心靈又安定亡魂的作品啊!
文 楊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