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總是難料,到拿著票子去音樂廳的當兒,我的心情在谷底,而巴赫說,神恩永在。
(依時序)
1.
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
巴赫清唱刻及詠嘆調
2.
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
聖馬太受難曲
感動不已,詳見另文,不贅。
3.

HKAF plus
Music & Architecture Tour
Route : Central / Mid Levels
Sacred Heart Chapel
The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St John's Cathedral
- 能夠到不對外開放的小聖堂參觀
- 學懂chapel, church 與 cathedral的真正分別 (從前我的理解是錯的)
- 欣賞到歌德式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
- 在St John's Cathedral 聽Die Konzertisten演繹的巴赫經文歌:Komm, Jesu, komm!(來吧,耶穌), BWV229; Singet dem Herrn ein neues Lied(向主唱一首新歌), BWV225。
- (圖)主自有永有,from alpha to omega
4.
HKAF plus
Bach in Situ
St Andrew's Church
Der Geist hilft unser Schwachheit auf (聖靈幫助我們的軟弱), BWV226
Fürchte dich nicht(不用恐懼,我與你同在), BWV228
動聽的合唱與神聖且熟識的教堂環境,好像衪在親自安慰我。
很感謝Die Konzertisten對巴赫創作樂曲背景和當時在教會內的工作生活的講解,好像為我在聽Thomanerchor之前來一場小補課。 :)
5.
聖多馬少年合唱團(Thomanerchor)
Magnificat in D (D大調尊主頌), BWV243
Mass in B minor(B小調彌撒曲), BWV232 (Kyrie & Gloria)
這是我有史以來買的最貴的一張表演門票,附近坐的人完全是另一個階層的人,已退休的女士與友人、upper middle class父母與他們的孩子… 而所有所謂本土文化藝術界和帶有相關氣息的物體完全消失,附庸風雅之高官等角色亦不復見。而我覺得這並不單與錢相關。我在Pina碰盡所有所謂本土文化界的人,而在雲門碰盡所有附庸風雅之士,那些貴價的門票亦不見得平宜。古典音樂界長年自我封鎖,門檻高不可攀,或許是原因?我不知道,亦與己無關,我不過是個因緣際會,闖進異地的外星人。而以下寫的,大槪所謂古典音樂界只會不齒。
_ _ _
經過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的聖馬太受難曲,身體已經適應了那種感動,呼吸比較能夠順暢了,但心裡還是感動的。看著台上的小男孩,他們完熟地演釋巴赫的作品,而幾位演釋女高音的獨唱者,一人站在台前演唱,他們不過幾歲。想起這隊少年合唱團是巴赫在萊比錫聖多馬教堂任職時所帶領的合唱團,想起這些獨當一面享盡掌聲的男孩在不過數年後就要因年長轉聲而不能再唱…我無法想像那些孩子要如何適應和面對轉聲的"青少年危機"(對比"中年危機")。他們人生裡最光輝燦爛的日子,在其踏進青春期的當下就要消失。而,要把巴赫的這個合唱團延續至今,那裡面到底有著多少個那樣的孩子?卑微而偉大。
_ _ _
獻花與安歌。完場,工作人員向領唱及獨唱者獻花。他們把花獻給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裡的女樂手,就是台上寥寥可數的那幾位女性。可愛的小紳士。
我們拍掌。他們站立、坐下,進後台、上前台。然後,出乎意料地,合唱團清唱了一小段聖樂,作為安歌。我以為天使降臨,頌讚神恩。直是天籟之音。神的創造,人手造的,無法可比。聲樂原來就是最美的樂器。
_ _ _
聽完天籟之音,癲咗。在音樂廳外的攤位以貴價買了Thomanerchor的St Matthew Passion和Mass in B minor。回家過進i-phone,聽著聽著,我了解到,原來音樂會與CD的確是兩回事。我說的,不是質素的問題,而是,音樂會是一個整體的經驗,如儀式。我能看見到底弦部還是管部在演奏,我看見獨奏者站起來;我看見合唱團這部分在唱一音、那部分在唱二音,我看見獨唱者慢慢步往台的前方;我看見指導以肢體與成員溝通交流…雖然據聞專業的欣賞者加上專業的音響,能分別出第幾行第幾個演奏者的瑕疵。而一般有著較好訓練的人都會聽得出不同樂器的聲音。但看見與看不見本身是有其差異的。我差不多是無法從i-phone或CD聽St Matthew Passion,因為我無法忍受那如歌劇的整體經驗變成純然的聲音。不過,我倒是常常在聽Mass in B minor。CD退去了音樂廳裡各種美好和紛擾,回到聲音本身,於是,我開始明白陽照所說的:
Music & Architecture Tour
Route : Central / Mid Levels
Sacred Heart Chapel
The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St John's Cathedral
- 能夠到不對外開放的小聖堂參觀
- 學懂chapel, church 與 cathedral的真正分別 (從前我的理解是錯的)
- 欣賞到歌德式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
- 在St John's Cathedral 聽Die Konzertisten演繹的巴赫經文歌:Komm, Jesu, komm!(來吧,耶穌), BWV229; Singet dem Herrn ein neues Lied(向主唱一首新歌), BWV225。
- (圖)主自有永有,from alpha to omega
4.
HKAF plus
Bach in Situ
St Andrew's Church
Der Geist hilft unser Schwachheit auf (聖靈幫助我們的軟弱), BWV226
Fürchte dich nicht(不用恐懼,我與你同在), BWV228
動聽的合唱與神聖且熟識的教堂環境,好像衪在親自安慰我。
很感謝Die Konzertisten對巴赫創作樂曲背景和當時在教會內的工作生活的講解,好像為我在聽Thomanerchor之前來一場小補課。 :)
5.
聖多馬少年合唱團(Thomanerchor)
Magnificat in D (D大調尊主頌), BWV243
Mass in B minor(B小調彌撒曲), BWV232 (Kyrie & Gloria)
這是我有史以來買的最貴的一張表演門票,附近坐的人完全是另一個階層的人,已退休的女士與友人、upper middle class父母與他們的孩子… 而所有所謂本土文化藝術界和帶有相關氣息的物體完全消失,附庸風雅之高官等角色亦不復見。而我覺得這並不單與錢相關。我在Pina碰盡所有所謂本土文化界的人,而在雲門碰盡所有附庸風雅之士,那些貴價的門票亦不見得平宜。古典音樂界長年自我封鎖,門檻高不可攀,或許是原因?我不知道,亦與己無關,我不過是個因緣際會,闖進異地的外星人。而以下寫的,大槪所謂古典音樂界只會不齒。
_ _ _
經過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的聖馬太受難曲,身體已經適應了那種感動,呼吸比較能夠順暢了,但心裡還是感動的。看著台上的小男孩,他們完熟地演釋巴赫的作品,而幾位演釋女高音的獨唱者,一人站在台前演唱,他們不過幾歲。想起這隊少年合唱團是巴赫在萊比錫聖多馬教堂任職時所帶領的合唱團,想起這些獨當一面享盡掌聲的男孩在不過數年後就要因年長轉聲而不能再唱…我無法想像那些孩子要如何適應和面對轉聲的"青少年危機"(對比"中年危機")。他們人生裡最光輝燦爛的日子,在其踏進青春期的當下就要消失。而,要把巴赫的這個合唱團延續至今,那裡面到底有著多少個那樣的孩子?卑微而偉大。
_ _ _
獻花與安歌。完場,工作人員向領唱及獨唱者獻花。他們把花獻給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裡的女樂手,就是台上寥寥可數的那幾位女性。可愛的小紳士。
我們拍掌。他們站立、坐下,進後台、上前台。然後,出乎意料地,合唱團清唱了一小段聖樂,作為安歌。我以為天使降臨,頌讚神恩。直是天籟之音。神的創造,人手造的,無法可比。聲樂原來就是最美的樂器。
_ _ _
聽完天籟之音,癲咗。在音樂廳外的攤位以貴價買了Thomanerchor的St Matthew Passion和Mass in B minor。回家過進i-phone,聽著聽著,我了解到,原來音樂會與CD的確是兩回事。我說的,不是質素的問題,而是,音樂會是一個整體的經驗,如儀式。我能看見到底弦部還是管部在演奏,我看見獨奏者站起來;我看見合唱團這部分在唱一音、那部分在唱二音,我看見獨唱者慢慢步往台的前方;我看見指導以肢體與成員溝通交流…雖然據聞專業的欣賞者加上專業的音響,能分別出第幾行第幾個演奏者的瑕疵。而一般有著較好訓練的人都會聽得出不同樂器的聲音。但看見與看不見本身是有其差異的。我差不多是無法從i-phone或CD聽St Matthew Passion,因為我無法忍受那如歌劇的整體經驗變成純然的聲音。不過,我倒是常常在聽Mass in B minor。CD退去了音樂廳裡各種美好和紛擾,回到聲音本身,於是,我開始明白陽照所說的:
"上帝只能被呈示。巴哈音樂從來不曾放掉井然的理性安排,含蓄不誇張地創造著動人的奇蹟。這話什麼意思?奇蹟怎麼可能含蓄?但巴哈的音樂真就是如此,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被拿出來分析,卻不曾離開嚴謹的規律與秩序,但是嚴格規範下產生的音樂,竟然一點都不乏味,反而充滿了無窮變化與興味。
這是上帝的音樂,或該說與上帝形象最為貼切呼應的音樂。如同世界萬象一樣多采多姿,複雜豐美,卻又都能被統合在明顯的理性、數學安排原則裏。繁與簡的辯證統一,這不正就是人有所求於上帝,希望上帝提供給人的安穩保證嗎?"
聽著,就如讀經,提醒我,主的形象,平靜我心。
感恩,榮歸上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